查看原文
其他

倾心培养双创人才,他是最美教师宋大雷!



放弃高薪,回归教育初心


“我在读LCCI(英国伦敦工商会)课程的时候,授课老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更重要的是能把深刻的理论道理与身边的实际结合,能够教会学生真正有效地解决身边实实在在的,甚至是棘手的问题,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我。”宋大雷教授说道。而这也是他走上教育之路的初心。


宋大雷是学校教学名师,也是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入职海大时,他就立志要做一个“好老师”——一个“不只讲大道理的好老师”,一个“让学生少走弯路的好老师”。


在成为老师前,宋大雷还做过外企“白领”、私企老总,在决定入职海大时,还放弃了一家美国500强的年薪50万的offer。刚转换成老师身份时,他也感到不适,但为了能把课程讲明白,他常常备课到天亮,付出的心血远远大于之前的工作。在第一次年度述职时宋大雷感慨地说:“当老师就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就像制药行业,炼制药丸时如果偷工减料别人是看不出来的,但是疗效如何一定会在使用后显现出来。”当教师虽然辛苦,但他毫无怨言并乐在其中。


从“阁楼精神”到“车库文化”


在学校成立工程技术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时,宋大雷被选为负责人。起初学生们在进行科创活动时都没有固定场地,他便到处搜寻可供使用的地方。工程学院的阁楼原本只是个“杂货间”,而且冬冷夏热、窗户透风,但宋大雷相信“吉人居福地、福地居吉人”,于是亲自带领学生进行了场地的改造。


阁楼改造


就是在这个阁楼上,宋大雷提出了“基地搭台、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基地运行模式,由老生传帮带新生的基地培养模式。学生也在这里学会了珍惜资源、整合资源,更学会了锐意创新、不怕困难,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阁楼精神”。与此同时,工程学院的科创活动蓬勃开展,成为海大科创活动最多的学院,达到了大学期间人均参加一次科创活动比例。


2017年,学校成立校级“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宋大雷被任命为该中心的主任。他把中心活动场地取名为“iOcean”创客空间。其中的“i”寓意创新(innovation)、创意(idea)、信息(information)、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ity)、智能(intelligence)、工业(industry)、互联网(internet)……还有诚实正直(integrity),此外“i”还有“我”的意思,也是“爱”的谐音。Ocean不仅代表广阔无垠的海洋,还代表神秘而美丽,充满压力和风险,不断变化但可以不断探索的空间。



教育部钟登华副部长考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


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留影

打造一流金课,培养专创融合人才


《机器人专题实验》是宋大雷主讲的一门实践课程,课程建设初期,是以“机器人足球”和“人型机器人”为平台,设置综合性实验,但每年实验解决的问题较为类似,学生所提的方案也缺乏创新,甚至有学生直接照抄前一年的实验报告。面对这种情况,宋大雷一直想调整授课内容,但又不知从何入手,直到2014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黄桂军的出现。


在辅导黄桂军参加“林海雪原杯”全国机器人大赛时,宋大雷并没有用很多精力在知识技能上去“带”他,而是根据他的个人学习特点,在学习场景的设置上、学习资源的调配上、学习质量的提升上用了心思,以此触发黄桂军的学习内驱力。在宋老师的帮助下,黄桂军顶着比赛压力主动研究、寻求创新,最终获得冠军。这次经历是宋大雷教学观念的一个转折,从那以后,他把以前“教为中心”的模式,变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全国机器人大赛领奖


这种模式很快被宋大雷用到了自己主讲的课程《机器人专题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脱离实际应用场景、只关注技术从而“编造”项目的问题又显现出来。从2016年开始,宋大雷又将课程升级为“创新2.0”的教学模式,项目开始以价值创新为主,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痛点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组建项目式团队,老师讲授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融入创新思维,根据项目需要针对性辅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技术。


现在,这门课程平均每年申请3项专利,相关成果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佳绩,同时也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证书


课程加持项目,助力大创项目提质升级


SRDP项目是学生一项重要的课外科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但学生经常“闭门造车”,创新的源头、方向不对,或者缺少从事项目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面对这些问题,宋大雷知难而上,主动增加教学任务辅助指导,课程近五年总教学工作量1200多学时,年均超240学时。


另一方面,他还设置了不同的引导专项,解决SRDP项目的来源问题,其中“创新引导专项”主要是源于学生兴趣驱动和老师科研中的奇思妙想;“行业引导专项”主要是源自行业企业的需求,如海信、海尔、澳柯玛等单位的智能装备的产品需求,以及深之蓝集团、好当家集团等涉海企业等对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技术转移引导专项”主要来自国际前沿技术、高校科研成果、师生共创项目的技术转移转化需求。


通过以上努力,SRDP项目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也在项目中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不少学生在项目结束后都纷纷表示,能够入选创新教育实践中心的引导专项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海大经历。


海洋航行器学生创客团队的“铺路石”


在带领学生获取机器人相关的一系列奖项后,宋大雷又将目光瞄向涉海类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带队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为了能取得好的竞赛成绩,宋大雷按照“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模式,甘当“铺路石”,推进海洋航行器学生创客团队的建设。最初团队只有宋大雷1名老师和5名学生,后来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到300余名常驻学生和16名指导老师。近年来,团队举办活动的参与人数已突破1000人。团队也人才辈出,来自该创客团队的学生每年参加海大科创保研的比例占一半以上。


为了提升创客团队规范性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构建一支以创新创业为核心,共同成长、升华交流、拼搏创新的队伍,宋大雷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学生团队换届、大赛宣讲时,以各种方式来引导团队广纳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在每年学生团队组织的海洋航行器制作工艺与技能的培训课、知识分享会、校内热身赛、选拔赛、迎新科技展等活动上,宋大雷都会全程参加,积极指导和支持学生团队不断前进。


创办比赛,全方位培养海洋工程领域优秀人才


中国在海洋领域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富有创新精神,为了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19年宋大雷发起了“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


创新大赛发布仪式


该比赛以培养造就国际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Oi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平台,得到了李华军院士、吴立新院士、徐芑南院士和封锡盛院士的大力支持,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国内外参赛人数上千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大赛共有科幻类、设计类、仿真类、任务类四种比赛类型:科幻类是让选手设想50年后的未来海洋,设计类是设计未来5年海洋科技的蓝图,仿真类是用当下的技术在数字化仿真平台上展开竞技,任务类则是用更成熟的技术完成工程任务。通过这个赛事他期望能让更多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好海洋。为了这个梦想,宋大雷和他的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


在第八届青岛市大学生科技节上作报告


学生的“天使投资人”


当学生们有了好的创意想法时,都喜欢去找宋大雷,因为他们知道,宋老师的大门随时向有想法、有追求的学生敞开。


中国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李东杰就是从中受益的一位海大学子。李东杰在求学时动手能力很强,创意也很多,他经常主动找上门向宋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遇到好的创意时,宋大雷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与支持,甚至自掏腰包资助了他3000元的启动经费。


后来,李东杰成立了专注水下动力设备的青岛策海科技有限公司,为涉海企业供应水下动力核心部件,支持高校学生科技竞赛和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目前公司已经创造千万元的社会价值。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了解到武汉抗疫前线工作人员在对医院、海鲜市场消毒工作时的高强度、高风险与高压力状态后,宋大雷指导的2018级博士研究生郭亭亭带领创业团队研发了替代人工消毒的机器人。消杀机器人主要适用于人员密度高、流动性强的医院、车站、广场、社区、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等场所,可直接代替人工进入病毒污染的高危环境消毒作业,有效降低人员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产品测试成功后,他们为武汉当地政府和武汉战区医院等捐赠了3台机器人,在武汉等地的医院、大型养殖场和车站等场所,累计消杀超过千万平方米区域,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


像李东杰和郭亭亭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在宋大雷的支持和鼓励下,这些学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着贡献,而这也是让身为人师的宋大雷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秉承为国家海洋领域培养优秀人才的理想信念

长期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第一线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与时俱进激发学生潜能

努力培养国际化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在实现教育强国、海洋强国的梦想征程中

宋大雷一直在努力

书写教师之答卷




来源 / 工程学院

编辑 / 李虹亨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